(1)選擇最有效率的表名順序(只在基於規則的優化器中有效):Oracle的解析器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處理FROM子句中的表名,FROM子句中寫在最後的表(基礎表 driving table)將被最先處理,在FROM子句中包含多個表的情況下,你必須選擇記錄條數最少的表作為基礎表。如果有3個以上的表連接查
(1)選擇最有效率的表名順序(只在基於規則的優化器中有效):
Oracle的解析器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處理FROM子句中的表名,FROM子句中寫在最後的表(基礎表 driving table)將被最先處理,在FROM子句中包含多個表的情況下,你必須選擇記錄條數最少的表作為基礎表。如果有3個以上的表連接查詢, 那就需要選擇交叉表(intersection table)作為基礎表, 交叉表是指那個被其他表所引用的表。
(2)WHERE子句中的連接順序:
Oracle採用自下而上的順序解析WHERE子句,根據這個原理,表之間的連接必須寫在其他WHERE條件之前, 那些可以過濾掉最大數量記錄的條件必須寫在WHERE子句的末尾。
(3)SELECT子句中避免使用‘*’:
Oracle在解析的過程中, 會將‘*’依次轉換成所有的列名, 這個工作是通過查詢數據字典完成的, 這意味著將耗費更多的時間。
(4)使用DECODE函數來減少處理時間:
使用DECODE函數可以避免重覆掃描相同記錄或重覆連接相同的表。
(5)整合簡單,無關聯的資料庫訪問:
如果你有幾個簡單的資料庫查詢語句,你可以把它們整合到一個查詢中(即使它們之間沒有關係)。
(6)用TRUNCATE替代DELETE:
當刪除表中的記錄時,在通常情況下, 回滾段(rollback segments ) 用來存放可以被恢復的信息. 如果你沒有COMMIT事務,ORACLE會將數據恢復到刪除之前的狀態(準確地說是恢復到執行刪除命令之前的狀況) 而當運用TRUNCATE時, 回滾段不再存放任何可被恢復的信息。當命令運行後,數據不能被恢復.因此很少的資源被調用,執行時間也會很短。(TRUNCATE只在刪除全表適用,TRUNCATE是DDL不是DML)。
(7)使用表的別名(Alias):
當在SQL語句中連接多個表時, 請使用表的別名並把別名首碼於每個Column上。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解析的時間並減少那些由Column歧義引起的語法錯誤。
(8)用>=替代>:
高效: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4 低效: SELECT * FROM EMP WHERE DEPTNO >3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DBMS將直接跳到第一個DEPT等於4的記錄而後者將首先定位到DEPTNO=3的記錄並且向前掃描到第一個DEPT大於3的記錄。
(9)SQL語句用大寫的;因為Oracle總是先解析SQL語句,把小寫的字母轉換成大寫的再執行。
(10)用Where子句替換HAVING子句:
避免使用HAVING子句,HAVING 只會在檢索出所有記錄之後才對結果集進行過濾。這個處理需要排序,總計等操作。如果能通過WHERE子句限制記錄的數目,那就能減少這方面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