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協議總結

来源:http://www.cnblogs.com/jianjianyang/archive/2016/01/06/5104694.html
-Advertisement-
Play Games

今天在上班路上看到一篇互聯網網路協議的文章感覺寫的的是相當好,圖文兼備,通俗易懂,好東西嘛當然要留下了,也在這給大家分享分享!


今天在上班路上看到一篇網路協議的文章感覺寫的很好,好東西嘛當然要留下了,也在這給大家分享分享!

本文轉載於阮一峰的網路日誌

作者:阮一峰

原文: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2/05/internet_protocol_suite_part_i.html

 

一、概述

1.1 五層模型

  互聯網的實現,分成好幾層。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功能,就像建築物一樣,每一層都靠下一層支持。

  用戶接觸到的,只是最上面的一層,根本沒有感覺到下麵的層。要理解互聯網,必須從最下層開始,自下而上理解每一層的功能。

  如何分層有不同的模型,有的模型分七層,有的分四層。我覺得,把互聯網分成五層,比較容易解釋。

      

  如上圖所示,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實體層"(Physical Layer),最上面的一層叫做"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中間的三層(自下而上)分別是"鏈接層"(Link Layer)、"網路層"(Network Layer)和"傳輸層"(Transport Layer)。越下麵的層,越靠近硬體;越上面的層,越靠近用戶。

它們叫什麼名字,其實並不重要。只需要知道,互聯網分成若幹層就可以了。

1.2 層與協議

  每一層都是為了完成一種功能。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就需要大家都遵守共同的規則。

  大家都遵守的規則,就叫做"協議"(protocol)。

  互聯網的每一層,都定義了很多協議。這些協議的總稱,就叫做"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 Suite)。它們是互聯網的核心,下麵介紹每一層的功能,主要就是介紹每一層的主要協議。

二、實體層

  我們從最底下的一層開始。

  電腦要組網,第一件事要乾什麼?當然是先把電腦連起來,可以用光纜、電纜、雙絞線、無線電波等方式。

  這就叫做"實體層",它就是把電腦連接起來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規定了網路的一些電氣特性,作用是負責傳送0和1的電信號。

三、鏈接層

3.1 定義

  單純的0和1沒有任何意義,必須規定解讀方式:多少個電信號算一組?每個信號位有何意義?

  這就是"鏈接層"的功能,它在"實體層"的上方,確定了0和1的分組方式。

3.2 乙太網協議

  早期的時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電信號分組方式。逐漸地,一種叫做"乙太網"(Ethernet)的協議,占據了主導地位。

  乙太網規定,一組電信號構成一個數據包,叫做"幀"(Frame)。每一幀分成兩個部分:標頭(Head)和數據(Data)。

  "標頭"包含數據包的一些說明項,比如發送者、接受者、數據類型等等;"數據"則是數據包的具體內容。

  "標頭"的長度,固定為18位元組。"數據"的長度,最短為46位元組,最長為1500位元組。因此,整個"幀"最短為64位元組,最長為1518位元組。如果數據很長,就必須分割成多個幀進行發送。

3.3 MAC地址

  上面提到,乙太網數據包的"標頭",包含了發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麼,發送者和接受者是如何標識呢?

  乙太網規定,連入網路的所有設備,都必須具有"網卡"介面。數據包必須是從一塊網卡,傳送到另一塊網卡。網卡的地址,就是數據包的發送地址和接收地址,這叫做MAC地址。

  

  每塊網卡出廠的時候,都有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MAC地址,長度是48個二進位位,通常用12個十六進位數表示。

  

  前6個十六進位數是廠商編號,後6個是該廠商的網卡流水號。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網卡和數據包的路徑了。

3.4 廣播

  定義地址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更多的步驟。

  首先,一塊網卡怎麼會知道另一塊網卡的MAC地址?

  回答是有一種ARP協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留到後面介紹,這裡只需要知道,乙太網數據包必須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後才能發送。

  其次,就算有了MAC地址,系統怎樣才能把數據包准確送到接收方?

  回答是乙太網採用了一種很"原始"的方式,它不是把數據包准確送到接收方,而是向本網路內所有電腦發送,讓每台電腦自己判斷,是否為接收方。

  

  上圖中,1號電腦向2號電腦發送一個數據包,同一個子網路的3號、4號、5號電腦都會收到這個包。它們讀取這個包的"標頭",找到接收方的 MAC地址,然後與自身的MAC地址相比較,如果兩者相同,就接受這個包,做進一步處理,否則就丟棄這個包。這種發送方式就叫做"廣播" (broadcasting)。

  有了數據包的定義、網卡的MAC地址、廣播的發送方式,"鏈接層"就可以在多台電腦之間傳送數據了。

四、網路層

4.1 網路層的由來

  乙太網協議,依靠MAC地址發送數據。理論上,單單依靠MAC地址,上海的網卡就可以找到洛杉磯的網卡了,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這樣做有一個重大的缺點。乙太網採用廣播方式發送數據包,所有成員人手一"包",不僅效率低,而且局限在發送者所在的子網路。也就是說,如果兩台電腦不在同一個子網路,廣播是傳不過去的。這種設計是合理的,否則互聯網上每一臺電腦都會收到所有包,那會引起災難。

  互聯網是無數子網路共同組成的一個巨型網路,很像想象上海和洛杉磯的電腦會在同一個子網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須找到一種方法,能夠區分哪些MAC地址屬於同一個子網路,哪些不是。如果是同一個子網路,就採用廣播方式發送,否則就採用"路由"方式發 送。("路由"的意思,就是指如何向不同的子網路分發數據包,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本文不涉及。)遺憾的是,MAC地址本身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只與廠商有 關,與所處網路無關。

  這就導致了"網路層"的誕生。它的作用是引進一套新的地址,使得我們能夠區分不同的電腦是否屬於同一個子網路。這套地址就叫做"網路地址",簡稱"網址"。

  於是,"網路層"出現以後,每台電腦有了兩種地址,一種是MAC地址,另一種是網路地址。兩種地址之間沒有任何聯繫,MAC地址是綁定在網卡上的,網路地址則是管理員分配的,它們只是隨機組合在一起。

  網路地址幫助我們確定電腦所在的子網路,MAC地址則將數據包送到該子網路中的目標網卡。因此,從邏輯上可以推斷,必定是先處理網路地址,然後再處理MAC地址。

4.2 IP協議

  規定網路地址的協議,叫做IP協議。它所定義的地址,就被稱為IP地址。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IP協議第四版,簡稱IPv4。這個版本規定,網路地址由32個二進位位組成。

  

  習慣上,我們用分成四段的十進位數表示IP地址,從0.0.0.0一直到255.255.255.255。

  互聯網上的每一臺電腦,都會分配到一個IP地址。這個地址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代表網路,後一部分代表主機。比如,IP地址 172.16.254.1,這是一個32位的地址,假定它的網路部分是前24位(172.16.254),那麼主機部分就是後8位(最後的那個1)。處於 同一個子網路的電腦,它們IP地址的網路部分必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說172.16.254.2應該與172.16.254.1處在同一個子網路。

  但是,問題在於單單從IP地址,我們無法判斷網路部分。還是以172.16.254.1為例,它的網路部分,到底是前24位,還是前16位,甚至前28位,從IP地址上是看不出來的。

那麼,怎樣才能從IP地址,判斷兩台電腦是否屬於同一個子網路呢?這就要用到另一個參數"子網掩碼"(subnet mask)。

所謂"子網掩碼",就是表示子網路特征的一個參數。它在形式上等同於IP地址,也是一個32位二進位數字,它的網路部分全部為1,主機部分全部為 0。比如,IP地址172.16.254.1,如果已知網路部分是前24位,主機部分是後8位,那麼子網路掩碼就是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寫成十進位就是255.255.255.0。

  知道"子網掩碼",我們就能判斷,任意兩個IP地址是否處在同一個子網路。方法是將兩個IP地址與子網掩碼分別進行AND運算(兩個數位都為1,運算結果為1,否則為0),然後比較結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話,就表明它們在同一個子網路中,否則就不是。

比如,已知IP地址172.16.254.1和172.16.254.233的子網掩碼都是255.255.255.0,請問它們是否在同一個子網路?兩者與子網掩碼分別進行AND運算,結果都是172.16.254.0,因此它們在同一個子網路。

  總結一下,IP協議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為每一臺電腦分配IP地址,另一個是確定哪些地址在同一個子網路。

4.3 IP數據包

  根據IP協議發送的數據,就叫做IP數據包。不難想象,其中必定包括IP地址信息。

  但是前面說過,乙太網數據包只包含MAC地址,並沒有IP地址的欄位。那麼是否需要修改數據定義,再添加一個欄位呢?

  回答是不需要,我們可以把IP數據包直接放進乙太網數據包的"數據"部分,因此完全不用修改乙太網的規格。這就是互聯網分層結構的好處:上層的變動完全不涉及下層的結構。

  具體來說,IP數據包也分為"標頭"和"數據"兩個部分。

  

  "標頭"部分主要包括版本、長度、IP地址等信息,"數據"部分則是IP數據包的具體內容。它放進乙太網數據包後,乙太網數據包就變成了下麵這樣。

  

  IP數據包的"標頭"部分的長度為20到60位元組,整個數據包的總長度最大為65,535位元組。因此,理論上,一個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最長 為65,515位元組。前面說過,乙太網數據包的"數據"部分,最長只有1500位元組。因此,如果IP數據包超過了1500位元組,它就需要分割成幾個乙太網 數據包,分開發送了。

4.4 ARP協議

  關於"網路層",還有最後一點需要說明。

  因為IP數據包是放在乙太網數據包里發送的,所以我們必須同時知道兩個地址,一個是對方的MAC地址,另一個是對方的IP地址。通常情況下,對方的IP地址是已知的(後文會解釋),但是我們不知道它的MAC地址。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機制,能夠從IP地址得到MAC地址。

  這裡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如果兩台主機不在同一個子網路,那麼事實上沒有辦法得到對方的MAC地址,只能把數據包傳送到兩個子網路連接處的"網關"(gateway),讓網關去處理。

  第二種情況,如果兩台主機在同一個子網路,那麼我們可以用ARP協議,得到對方的MAC地址。ARP協議也是發出一個數據包(包含在乙太網數據包 中),其中包含它所要查詢主機的IP地址,在對方的MAC地址這一欄,填的是FF:FF:FF:FF:FF:FF,表示這是一個"廣播"地址。它所在子網 絡的每一臺主機,都會收到這個數據包,從中取出IP地址,與自身的IP地址進行比較。如果兩者相同,都做出回覆,向對方報告自己的MAC地址,否則就丟棄 這個包。

  總之,有了ARP協議之後,我們就可以得到同一個子網路內的主機MAC地址,可以把數據包發送到任意一臺主機之上了。

五、傳輸層

5.1 傳輸層的由來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們已經可以在互聯網上任意兩台主機上建立通信。

  接下來的問題是,同一臺主機上有許多程式都需要用到網路,比如,你一邊瀏覽網頁,一邊與朋友線上聊天。當一個數據包從互聯網上發來的時候,你怎麼知道,它是表示網頁的內容,還是表示線上聊天的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還需要一個參數,表示這個數據包到底供哪個程式(進程)使用。這個參數就叫做"埠"(port),它其實是每一個使用網卡的程式的編號。每個數據包都發到主機的特定埠,所以不同的程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數據。

  "埠"是0到65535之間的一個整數,正好16個二進位位。0到1023的埠被系統占用,用戶只能選用大於1023的埠。不管是瀏覽網頁還是線上聊天,應用程式會隨機選用一個埠,然後與伺服器的相應埠聯繫。

  "傳輸層"的功能,就是建立"埠到埠"的通信。相比之下,"網路層"的功能是建立"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只要確定主機和埠,我們就能實現程式之間的交流。因此,Unix系統就把主機+埠,叫做"套接字"(socket)。有了它,就可以進行網路應用程式開發了。

5.2 UDP協議

  現在,我們必須在數據包中加入埠信息,這就需要新的協議。最簡單的實現叫做UDP協議,它的格式幾乎就是在數據前面,加上埠號。

  UDP數據包,也是由"標頭"和"數據"兩部分組成。

  

  "標頭"部分主要定義了發出埠和接收埠,"數據"部分就是具體的內容。然後,把整個UDP數據包放入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而前面說過,IP數據包又是放在乙太網數據包之中的,所以整個乙太網數據包現在變成了下麵這樣:

  

  UDP數據包非常簡單,"標頭"部分一共只有8個位元組,總長度不超過65,535位元組,正好放進一個IP數據包。

5.3 TCP協議

  UDP協議的優點是比較簡單,容易實現,但是缺點是可靠性較差,一旦數據包發出,無法知道對方是否收到。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提高網路可靠性,TCP協議就誕生了。這個協議非常複雜,但可以近似認為,它就是有確認機制的UDP協議,每發出一個數據包都要求確認。如果有一個數據包遺失,就收不到確認,發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發這個數據包了。

  因此,TCP協議能夠確保數據不會遺失。它的缺點是過程複雜、實現困難、消耗較多的資源。

  TCP數據包和UDP數據包一樣,都是內嵌在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TCP數據包沒有長度限制,理論上可以無限長,但是為了保證網路的效率,通常TCP數據包的長度不會超過IP數據包的長度,以確保單個TCP數據包不必再分割。

六、應用層

  應用程式收到"傳輸層"的數據,接下來就要進行解讀。由於互聯網是開放架構,數據來源五花八門,必須事先規定好格式,否則根本無法解讀。

  "應用層"的作用,就是規定應用程式的數據格式。

  舉例來說,TCP協議可以為各種各樣的程式傳遞數據,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麼,必須有不同協議規定電子郵件、網頁、FTP數據的格式,這些應用程式協議就構成了"應用層"。

  這是最高的一層,直接面對用戶。它的數據就放在TC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因此,現在的乙太網的數據包就變成下麵這樣。

  

  至此,整個互聯網的五層結構,自下而上全部講完了。這是從系統的角度,解釋互聯網是如何構成的。下一篇,我反過來,從用戶的角度,自上而下看看這個結構是如何發揮作用,完成一次網路數據交換的。

七、一個小結

  先對前面的內容,做一個小結。

  我們已經知道,網路通信就是交換數據包。電腦A向電腦B發送一個數據包,後者收到了,回覆一個數據包,從而實現兩臺電腦之間的通信。數據包的結構,基本上是下麵這樣:

  

  發送這個包,需要知道兩個地址:

  * 對方的MAC地址

  * 對方的IP地址

  有了這兩個地址,數據包才能準確送到接收者手中。但是,前面說過,MAC地址有局限性,如果兩臺電腦不在同一個子網路,就無法知道對方的MAC地址,必須通過網關(gateway)轉發。

  

  上圖中,1號電腦要向4號電腦發送一個數據包。它先判斷4號電腦是否在同一個子網路,結果發現不是(後文介紹判斷方法),於是就把這個數據包發到網關A。網關A通過路由協議,發現4號電腦位於子網路B,又把數據包發給網關B,網關B再轉發到4號電腦。

1號電腦把數據包發到網關A,必須知道網關A的MAC地址。所以,數據包的目標地址,實際上分成兩種情況:

場景 數據包地址
同一個子網路 對方的MAC地址,對方的IP地址
非同一個子網路 網關的MAC地址,對方的IP地址

  發送數據包之前,電腦必須判斷對方是否在同一個子網路,然後選擇相應的MAC地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實際使用中,這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八、用戶的上網設置

8.1 靜態IP地址

  你買了一臺新電腦,插上網線,開機,這時電腦能夠上網嗎?

  

  通常你必須做一些設置。有時,管理員(或者ISP)會告訴你下麵四個參數,你把它們填入操作系統,電腦就能連上網了:

  * 本機的IP地址
  * 子網掩碼
  * 網關的IP地址
  * DNS的IP地址

  下圖是Windows系統的設置視窗。

  

  這四個參數缺一不可,後文會解釋為什麼需要知道它們才能上網。由於它們是給定的,電腦每次開機,都會分到同樣的IP地址,所以這種情況被稱作"靜態IP地址上網"。

  但是,這樣的設置很專業,普通用戶望而生畏,而且如果一臺電腦的IP地址保持不變,其他電腦就不能使用這個地址,不夠靈活。出於這兩個原因,大多數用戶使用"動態IP地址上網"。

8.2 動態IP地址

  所謂"動態IP地址",指電腦開機後,會自動分配到一個IP地址,不用人為設定。它使用的協議叫做DHCP協議

  這個協議規定,每一個子網路中,有一臺電腦負責管理本網路的所有IP地址,它叫做"DHCP伺服器"。新的電腦加入網路,必須向"DHCP伺服器"發送一個"DHCP請求"數據包,申請IP地址和相關的網路參數。

  前面說過,如果兩台電腦在同一個子網路,必須知道對方的MAC地址和IP地址,才能發送數據包。但是,新加入的電腦不知道這兩個地址,怎麼發送數據包呢?

  DHCP協議做了一些巧妙的規定。

8.3 DHCP協議

  首先,它是一種應用層協議,建立在UDP協議之上,所以整個數據包是這樣的:

  

  (1)最前面的"乙太網標頭",設置發出方(本機)的MAC地址和接收方(DHCP伺服器)的MAC地址。前者就是本機網卡的MAC地址,後者這時不知道,就填入一個廣播地址:FF-FF-FF-FF-FF-FF。

  (2)後面的"IP標頭",設置發出方的IP地址和接收方的IP地址。這時,對於這兩者,本機都不知道。於是,發出方的IP地址就設為0.0.0.0,接收方的IP地址設為255.255.255.255。

  (3)最後的"UDP標頭",設置發出方的埠和接收方的埠。這一部分是DHCP協議規定好的,發出方是68埠,接收方是67埠。

  這個數據包構造完成後,就可以發出了。乙太網是廣播發送,同一個子網路的每台電腦都收到了這個包。因為接收方的MAC地址是FF-FF-FF- FF-FF-FF,看不出是發給誰的,所以每台收到這個包的電腦,還必須分析這個包的IP地址,才能確定是不是發給自己 的。當看到發出方IP地址是 0.0.0.0,接收方是255.255.255.255,於是DHCP伺服器知道"這個包是發給我的",而其他電腦就可以丟棄這個包。

  接下來,DHCP伺服器讀出這個包的數據內容,分配好IP地址,發送回去一個"DHCP響應"數據包。這個響應包的結構也是類似的,乙太網標頭的 MAC地址是雙方的網卡地址,IP標頭的IP地址是DHCP伺服器的IP地址(發出方)和255.255.255.255(接收方),UDP標頭的埠是 67(發出方)和68(接收方),分配給請求端的IP地址和本網路的具體參數則包含在Data部分。

  新加入的電腦收到這個響應包,於是就知道了自己的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地址、DNS伺服器等等參數。

8.4 上網設置:小結

  這個部分,需要記住的就是一點:不管是"靜態IP地址"還是"動態IP地址",電腦上網的首要步驟,是確定四個參數。這四個值很重要,值得重覆一遍:

  * 本機的IP地址
  * 子網掩碼
  * 網關的IP地址
  * DNS的IP地址

  有了這幾個數值,電腦就可以上網"衝浪"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當用戶訪問網頁的時候,互聯網協議是怎麼運作的。

九、一個實例:訪問網頁

9.1 本機參數

  我們假定,經過上一節的步驟,用戶設置好了自己的網路參數:

  * 本機的IP地址:192.168.1.100
  * 子網掩碼:255.255.255.0
  * 網關的IP地址:192.168.1.1
  * DNS的IP地址:8.8.8.8

  然後他打開瀏覽器,想要訪問Google,在地址欄輸入了網址:www.google.com。

  

  這意味著,瀏覽器要向Google發送一個網頁請求的數據包。

9.2 DNS協議

  我們知道,發送數據包,必須要知道對方的IP地址。但是,現在,我們只知道網址www.google.com,不知道它的IP地址。

  DNS協議可以幫助我們,將這個網址轉換成IP地址。已知DNS伺服器為8.8.8.8,於是我們向這個地址發送一個DNS數據包(53埠)。

  

  然後,DNS伺服器做出響應,告訴我們Google的IP地址是172.194.72.105。於是,我們知道了對方的IP地址。

9.3 子網掩碼

  接下來,我們要判斷,這個IP地址是不是在同一個子網路,這就要用到子網掩碼。

  已知子網掩碼是255.255.255.0,本機用它對自己的IP地址192.168.1.100,做一個二進位的AND運算(兩個數位都為1,結 果為1,否則為0),計算結果為192.168.1.0;然後對Google的IP地址172.194.72.105也做一個AND運算,計算結果為 172.194.72.0。這兩個結果不相等,所以結論是,Google與本機不在同一個子網路。

  因此,我們要向Google發送數據包,必須通過網關192.168.1.1轉發,也就是說,接收方的MAC地址將是網關的MAC地址。

9.4 應用層協議

  瀏覽網頁用的是HTTP協議,它的整個數據包構造是這樣的:

  

  HTTP部分的內容,類似於下麵這樣:

  GET / HTTP/1.1
  Host: www.google.com
  Connection: keep-alive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sdch
  Accept-Language: zh-CN,zh;q=0.8
  Accept-Charset: GBK,utf-8;q=0.7,*;q=0.3
  Cookie: ... ...

  我們假定這個部分的長度為4960位元組,它會被嵌在TCP數據包之中。

9.5 TCP協議

  TCP數據包需要設置埠,接收方(Google)的HTTP埠預設是80,發送方(本機)的埠是一個隨機生成的1024-65535之間的整數,假定為51775。

  TCP數據包的標頭長度為20位元組,加上嵌入HTTP的數據包,總長度變為4980位元組。

9.6 IP協議

  然後,TCP數據包再嵌入IP數據包。IP數據包需要設置雙方的IP地址,這是已知的,發送方是192.168.1.100(本機),接收方是172.194.72.105(Google)。

  IP數據包的標頭長度為20位元組,加上嵌入的TCP數據包,總長度變為5000位元組。

9.7 乙太網協議

  最後,IP數據包嵌入乙太網數據包。乙太網數據包需要設置雙方的MAC地址,發送方為本機的網卡MAC地址,接收方為網關192.168.1.1的MAC地址(通過ARP協議得到)。

  乙太網數據包的數據部分,最大長度為1500位元組,而現在的IP數據包長度為5000位元組。因此,IP數據包必須分割成四個包。因為每個包都有自己的IP標頭(20位元組),所以四個包的IP數據包的長度分別為1500、1500、1500、560。

  

9.8 伺服器端響應

  經過多個網關的轉發,Google的伺服器172.194.72.105,收到了這四個乙太網數據包。

  根據IP標頭的序號,Google將四個包拼起來,取出完整的TCP數據包,然後讀出裡面的"HTTP請求",接著做出"HTTP響應",再用TCP協議發回來。

  本機收到HTTP響應以後,就可以將網頁顯示出來,完成一次網路通信。

  

  這個例子就到此為止,雖然經過了簡化,但它大致上反映了互聯網協議的整個通信過程。


您的分享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Advertisement-
Play Games
更多相關文章
  • javascript實現的iframe數據共用介面:在iframe與父視窗或者與子視窗傳遞數據是一個麻煩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寫一個一勞永逸的介面那就再方便不過了,下麵就來簡答介紹一下如何實現此功能。原理就是將數據緩存早window.top這個視窗,這樣無論子視窗父視窗的層次如何變化,數據總是存在不會...
  • 查看效果:http://hovertree.com/texiao/css/14/本效果用css3的animation實現動畫定義和用法animation 屬性是一個簡寫屬性,用於設置六個動畫屬性:animation-nameanimation-durationanimation-timing-fun...
  • Dubbo服務的運行方式 服務容器是一個standalone的啟動程式,因為後臺服務不需要Tomcat或JBoss等Web容器的功能,如果硬要用Web容器去載入服務提供方,增加複雜性,也浪費資源。 服務容器只是一個簡單的Main方法,並載入一個簡單的Spring容器,用於暴露服務。 服務容器的載入內...
  • /*目的:創建一個單鏈表,實現尾部插入,頭部插入,遍歷鏈表*/#include #include #include //定義一個結構體,用來表示一個節點,包含指針域,數據域struct node{ int data; //數據域 struct node *next; //指針域,...
  • 轉自:https://blog.shonenada.com/post/websocket-with-flask/WebSocket with FlaskHTML5 以前,HTML 還不支持WebSocket,當時如果要進行實時的內容更新,要麼使用Ajax輪詢(Polling)或者使用Comet技術。...
  • 因為總用vector,卻忘記了有stack,今天用到棧頂的值才想起來,說起來stack很方便,也很容易用,看下邊例子: 1 #include 2 #include 3 using namesapce std; 4 5 int main(void) 6 { 7 stack v; 8 ...
  • Allocators與Criterion在記憶體使用及Create、Copy、Assignment的相同點及區別
  • 感謝此文:http://blog.csdn.net/soszou/article/details/23673133 本文很多技術及操作來源於此文 需求:因為微信方面的開發調試。為了測試方便,直接構建了一個跟真實生產環境一樣的測試環境。除了功能變數名稱不同其他都一樣。想直接使用功能變數名稱進行訪問調試。用的IIS+T...
一周排行
    -Advertisement-
    Play Games
  • 移動開發(一):使用.NET MAUI開發第一個安卓APP 對於工作多年的C#程式員來說,近來想嘗試開發一款安卓APP,考慮了很久最終選擇使用.NET MAUI這個微軟官方的框架來嘗試體驗開發安卓APP,畢竟是使用Visual Studio開發工具,使用起來也比較的順手,結合微軟官方的教程進行了安卓 ...
  • 前言 QuestPDF 是一個開源 .NET 庫,用於生成 PDF 文檔。使用了C# Fluent API方式可簡化開發、減少錯誤並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它可以輕鬆生成 PDF 報告、發票、導出文件等。 項目介紹 QuestPDF 是一個革命性的開源 .NET 庫,它徹底改變了我們生成 PDF 文檔的方 ...
  • 項目地址 項目後端地址: https://github.com/ZyPLJ/ZYTteeHole 項目前端頁面地址: ZyPLJ/TreeHoleVue (github.com) https://github.com/ZyPLJ/TreeHoleVue 目前項目測試訪問地址: http://tree ...
  • 話不多說,直接開乾 一.下載 1.官方鏈接下載: https://www.microsoft.com/zh-cn/sql-server/sql-server-downloads 2.在下載目錄中找到下麵這個小的安裝包 SQL2022-SSEI-Dev.exe,運行開始下載SQL server; 二. ...
  • 前言 隨著物聯網(IoT)技術的迅猛發展,MQTT(消息隊列遙測傳輸)協議憑藉其輕量級和高效性,已成為眾多物聯網應用的首選通信標準。 MQTTnet 作為一個高性能的 .NET 開源庫,為 .NET 平臺上的 MQTT 客戶端與伺服器開發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本文將全面介紹 MQTTnet 的核心功能 ...
  • Serilog支持多種接收器用於日誌存儲,增強器用於添加屬性,LogContext管理動態屬性,支持多種輸出格式包括純文本、JSON及ExpressionTemplate。還提供了自定義格式化選項,適用於不同需求。 ...
  • 目錄簡介獲取 HTML 文檔解析 HTML 文檔測試參考文章 簡介 動態內容網站使用 JavaScript 腳本動態檢索和渲染數據,爬取信息時需要模擬瀏覽器行為,否則獲取到的源碼基本是空的。 本文使用的爬取步驟如下: 使用 Selenium 獲取渲染後的 HTML 文檔 使用 HtmlAgility ...
  • 1.前言 什麼是熱更新 游戲或者軟體更新時,無需重新下載客戶端進行安裝,而是在應用程式啟動的情況下,在內部進行資源或者代碼更新 Unity目前常用熱更新解決方案 HybridCLR,Xlua,ILRuntime等 Unity目前常用資源管理解決方案 AssetBundles,Addressable, ...
  • 本文章主要是在C# ASP.NET Core Web API框架實現向手機發送驗證碼簡訊功能。這裡我選擇是一個互億無線簡訊驗證碼平臺,其實像阿裡雲,騰訊雲上面也可以。 首先我們先去 互億無線 https://www.ihuyi.com/api/sms.html 去註冊一個賬號 註冊完成賬號後,它會送 ...
  • 通過以下方式可以高效,並保證數據同步的可靠性 1.API設計 使用RESTful設計,確保API端點明確,並使用適當的HTTP方法(如POST用於創建,PUT用於更新)。 設計清晰的請求和響應模型,以確保客戶端能夠理解預期格式。 2.數據驗證 在伺服器端進行嚴格的數據驗證,確保接收到的數據符合預期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