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的基本命令 1、 文件操作 a) Windows 是多根的文件系統,物理上是 1 到多塊硬碟,邏輯上分為 C、D、E……盤, 每個盤都是一棵樹。Linux 是單根的文件系統,不分 CDE 盤,多塊硬碟/U 盤/光碟 也是相當於多個文件夾。不同硬碟/U 盤/光碟對應的文件夾叫做“掛載點”, ...
Linux 的基本命令
1、 文件操作
a) Windows 是多根的文件系統,物理上是 1 到多塊硬碟,邏輯上分為 C、D、E……盤, 每個盤都是一棵樹。Linux 是單根的文件系統,不分 CDE 盤,多塊硬碟/U 盤/光碟 也是相當於多個文件夾。不同硬碟/U 盤/光碟對應的文件夾叫做“掛載點”,把外 部存儲設備放到文件系統樹的過程又叫做“掛載(mount)”
b) Linux 下無論是文件還是命令都是大小寫敏感的。
2、 小白說“文件夾”,專業人士說“目錄”(Directory)
3、 Linux 常用根目錄的作用:
1) boot 存放用於系統引導時使用的各種文件
2) bin 存放二進位可執行文件(ls,cat,mkdir 等)
3) sbin 存放二進位可執行文件,只有 root(自己設置的用戶) 才能訪問
4) usr 用於存放系統應用程式,比較重要的目錄/usr/local 本地管理員軟體安裝目錄
5) opt 額外安裝的可選應用程式包所放置的位置
6) dev 用於存放設備文件
7) etc 存放系統配置文件
8) home 存放所有用戶文件的根目錄
9) lib 存放跟文件系統中的程式運行所需要的共用庫及內核模塊
10) tmp 用於存放各種臨時文件
11) var 用於存放運行時需要改變數據的文件
12) mnt 安裝臨時文件系統的安裝點
4、 常用文件操作命令:
工作目錄(working directory)就是“當前目錄”
顯示當前工作目錄 pwd (print work directory)
顯示當前目錄下的文件、目錄 ls 或者 dir
切換工作目錄 cd (Change Directory):cd ./test 切換工作目錄到當前目錄下的 test 目錄(cd 後不要忘了空格);cd .. 到上一級目錄;cd /很顯然就是返回根目錄
新建目錄 mkdir (Make Directory):mkdir test 有的系統目錄下是沒有許可權創建文 件夾的。用戶的文件一般放到 home 的自己的用戶名下
刪除目錄:rmdir (Remove Directory) 刪除空目錄;rm(Remove)刪除文件;rm -r testA 刪除目錄及其下所有文件(-r 就是 recursive 的簡寫。*坑人的指令:rm -rf /)。
mv 移動文件
cp 複製文件
查看文本文件內容:cat(一下子全顯示,適合小文件);more(分頁顯示,q 退出)
查找文件:find -name 'a*' 在當前目錄下查找文件名以 a 開始的文件。不要 丟了''
5、 ps 查看當前用戶當前運行的進程;查看所有運行中的進程 ps –ef
6、 reboot 重啟
7、shutdown now立即關機
8、 退出終端:exit
9、 clear 清理當前顯示或者快捷鍵:ctrl+L
10、 上下鍵可以快速恢復歷史命令。可以通過 tab 鍵完成當前目錄下文件或者子目錄的 自動填充,如果遇到多個前一部分一樣的會自動完成一樣的前一部分。ctrl+c 取消當前 輸入的命令重新開始。
11、 tar 命令,將文件夾打包成一個文件,同時可進行壓縮 命令格式 打包 tar -c -f 歸檔文件 需要打包的文件 解開 tar -x -C 解開到指定目錄 -f 歸檔文件
12、 man 命令,各個命令的手冊,比如 man dir;按 q 退出。
13、 Linux 管道命令:一個軟體或一個命令 要想完成一件事情,通常都需要輸入原始數 據 , 處理後 , 再把處理的結果輸出到一個地方(保存到文件或者顯示在屏幕上),Linux 的管道是這樣一個東西,它可以把上一個命令的處理結果作為下一個命令的輸入數據,供 下一個命令使用。例如: 1) ps -ef | grep bash 2) netstat -a | more 3) 因此 cat 1.txt|more 也可以達到 more 1.txt 的效果 14、 sudo:基於安全考慮,一般不建議使用超級用戶許可權登錄 linux;而是平時使用低 許可權用戶訪問,需要高許可權的操作再用 sudo 後跟著指令。比如在/下無法創建文件夾, 但是 sudo mkdir a 就可以,當然需要輸入密碼。su 就是“super user”的簡寫,sudo 就 是“用超級用戶許可權執行命令”
VI編輯器
1、VI 簡介 如果使用 linux 桌面,也有一些圖形化文本編輯器(類似於記事本),但 linux 的神級編 輯器是 vi,如果連 vi 都不會用就別說會用 linux。 在很多環境下是沒有圖形界面的,只能用 vi。VI 是全鍵盤操作,不能用滑鼠。當然日常 開發還是在圖形界面下使用 VS 等開發,使用 vi 一般是進行簡單的修改或者配置文件的修改。 vi 剛接觸感覺很痛苦,用熟了也挺爽的,vi 命令非常多,初學掌握基本的操作即可。vim 是 vi 的加強版。
2、vi 的運行模式
命令模式下可以進行行刪除等命令的輸入(相當於快鍵鍵);插入模式下可以進行 文本的輸入;末行模式下是執行保存、退出等指令用。
易混:插入模式下如果直接輸入:就是輸入:了,因此要先 esc 退出插入模式,再: 末行模式的指令:
1):wq 保存然後退出 w→write,q→quit 如果是“vi 文件名”方式執行的,則直 接寫入到指定的文件名中,否則要“:wq 文件名”。
2):q! 不保存退出
3):w 保存不退出 在末行模式中輸入“!shell 指令”可以不離開 vi 執行 shell 指令
命令模式的命令
1) 移動輸入游標,不能在插入模式下按上下左右鍵。要 esc 先回到命令模式下;
2) shift+^移到行首;shift +$移到行尾。聯想一下正則表達式中就好記了;
3) ctrl+b:上滾一屏;ctrl+f 下滾一屏; b→backward;f→forward
4) dd:刪除當前一行;x 刪除當前字元
5) 撤銷:上一次的操作 u;undo 的簡寫
6) o:在當前行下新增一行(因為如果移動到行尾再回車的話還是在最後一個字元前回 車)自動進入插入模式。
7) i:在當前游標前面插入,a:在當前游標後面插入。a→append(附加)也是自動進 入插入模式。 還有一個傻瓜化字元界面編輯器 nano,底下提示信息中^X 的意思就是 ctrl+X。不是每個 Linux 上都安裝 nano,有時候需要自己裝。
軟體的安裝
linux 下很多軟體都是自己下載源代碼、自己編譯的,有點痛苦。因此很多發行版都有自 己的安裝包格式。比如 RedHat 使用*.rpm 的文件,Ubuntu 使用*.deb 文件。 自己查找、下載安裝還是很麻煩。因此很多發行版中都提供了類似於應用市場、NuGet 的東西。 Ubuntu 推薦使用 apt 進行下載、安裝。會從 ubuntu 官網下載(中國區鏡像),如果下載 速度慢的話,可以設置從其他鏡像下載,具體搜索“Ubuntu apt-get 鏡像” 執行某些程式的時候,如果程式沒安裝,還會提示你,比如執行 vim、tree 等。 安裝軟體需要 sudo 執行。如下:
1) 安裝 “sudo apt-get install 程式名”,比如“sudo apt-get install vim”
2) 卸載“sudo apt-get remove 程式名”
網路配置
1、 使用 ifconfig 命令查看網路配置信息,查看 ip 地址和網卡物理地址(MAC 地址)
2、虛擬機和主機之間組建了一個區域網,虛擬機通過主機上網。虛擬機的設置的“網路” 中可以設置不同的連接方式。主機可以通過 ifconfig 看到的 ip 地址連接虛擬機的網路。
3、虛擬機的網路連接方式有很多種,最主要有三種:HostOnly 、NAT、橋接(Bridge)。HostOnly 配置較麻煩,需要懂很多網路工程的東西;NAT 是虛擬機藉助於主機網卡訪問網路,藏在主 機後面,網路中其他設備不能這個虛擬機,連主機都不能,但是虛擬機能連接主機的網路, 能上外網;橋接(Bridge)方式則是把虛擬主機也暴露為網路中的一個設備,主機和虛擬主 機在網路內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訪問,但是要求網路中沒有設備訪問的限制(比如 Mac 地 址綁定或者終端個數限制),如果有限制要改路由器的配置。因為咱們需要主機和虛擬機互 相訪問,除非網路有限制,否則最好配置為橋接(Bridge),配置橋接(Bridge)要選擇通過 哪個網卡上外網,不能選錯了,否則就無法訪問外網了。後面我們都配置為橋接(Bridge)。
4、虛擬機的 ip 地址可能變化,註意。
SSH 服務
講運維人員是怎麼遠程連接到機房上的伺服器,很少使用圖形界面(卡,無法自動化) 遠程登錄有專門的通信協議 telnet, telnet 就是通過網路進行命令行操作伺服器。只有服 務器端開始了遠程登錄服務,客戶端才能通過 telnet 協議控制伺服器端。 但 telnet 協議使用明文傳輸數據,這會造成嚴重的安全性問題,所以現在幾乎不推薦使用, 而替代協議是 SSH。SSH 通訊過程數據是加密的。
Linux 安裝使用 OpenSSH
Ubuntu 預設只安裝了客戶端 openssh-client
安裝伺服器: sudo apt-get install openssh-server
查看伺服器是否開啟:netstat -tlp
啟動 sudo /etc/init.d/ssh start
重啟 sudo /etc/init.d/ssh restart
ssh 服務預設埠 22,可通過修改配置文件修改埠/etc/ssh/sshd_config
windows 下如何通過 ssh 連接到 linux :下載運行 putty,免安裝。
如果編輯器出現亂碼!!
如果顯示中文亂碼,則在 putty 標題欄點擊右鍵,選【change settings】
新顯示會不亂碼,舊顯示還會亂碼。 後續都通過 ssh 連接操作,這也是平時連接伺服器時候的常規操作:windows 下開 發,然後部署到 linux 下運行。
使用 mysql
1、安裝 mysql 伺服器
1)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2) 根據提示設置 root 用戶的密碼,測試時候設置為 root
3)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client 安裝管理客戶端
4) mysql -uroot -proot 通過管理 客戶端連接 mysql,如果不報錯就 ok。mysql –u 用 戶名 –p 密碼。mysql –uyzk –p123
5) mysql 客戶端中執行(不要在 shell 中直接執行)show databases;(不要丟了結尾 的英文分號)查看有哪些資料庫; 執行一下 select now();正確執行。執行“quit;” 退出 mysql 客戶端。 6) 基於安全考慮,mysql 預設只能本機連接。如果想通過其他電腦連接(比如主機訪 問虛擬機中的 mysql),就需要配置。最好不要配置成任意電腦都可以連接,因為危 險。要配置成只允許某些 ip 訪問。
2、配置 MySQL 遠程訪問(需要網路配置為橋接網路):
1)編輯 mysql 的配置文件 mysqld.cnf ,由於 mysql 是系統服務,因此需要以 su 運行 vi,才 有許可權,執行 sudo vi /etc/mysql/mysql.conf.d/mysqld.cnf。由於不同 mysql 版本配置 文件的位置可能不一樣,因此最好的找路徑的方式就是 cd、dir 一級級的看看。(linux 下不 同版本差異性很大,之前查資料都是改/etc/mysql /conf.d/mysql.cnf,但是使用 status;命令查 詢 mysql 版本之後搜索“mysql 5.7 遠程訪問”才找到正確的做法。 )
2)把 bind-address = 127.0.0.1 註釋掉。
3)執行 sudo /etc/init.d/mysql restart 重啟 mysql 服務
4)在主機上執行 ipconfig(Linux 下是 ifconfig、Windows 下是 ipconfig),查看主機的 ip 地址是多少(別看錯了,也別看成虛擬機的 ip),假如是 192.168.0.11
5)執行 mysql –uroot –proot(-u 後面的是用戶名、-p 後面的是密碼,根據你的配置做修改。 不要在-u 和-p 輸入空格)進入 mysql 伺服器後 執行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 to root@"192.168.0.11" identified by "這裡 換成密碼" with grant option; 註意:不要丟了末尾的分號,不要直接在命令行下輸入, 要進入 mysql 再執行。 再執行 flush privileges; 註意:不要丟了末尾的分號,不要直接在命令行下輸入,要進 入 mysql 再執行。
2、 主機上連接虛擬機內的 mysql 一定要連接虛擬機的 ip,別連錯了。
3、 主機的 ip 如果變了就要重新配置。
安裝 vsftp 伺服器
1、什麼是 ftp。通過 ftp 進行文件的上傳下載
2、sudo apt-get install vsftpd
3、這時候可以用 linux 用戶登錄,能夠訪問/home/用戶名的文件夾下。但是沒有上傳權 限。需要“sudo vi /etc/vsftpd.conf” 將“write_enable=YES”前面的#取消,然後執行 sudo /etc/init.d/vsftpd restart 重啟
4、Windows 下可以使用 FileZilla FTP Client 等 FTP 客戶端上傳下載
5、中文會有亂碼,不用處理,上傳下載比較多的文件都壓縮。linux 解壓使用 unzip“unzip a.zip”。不要傳 rar 等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