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臨界點? 註意,我要說的問題是非聚集索引的執行計劃從Seek+Lookup變成Table/Clustered Index Scan的臨界點。SQL Server的訪問數據的IO最小單元是頁。 我們知道聚集索引的葉級是數據頁,非聚集索引的葉級是指向數據行的指針。所以通過聚集索引獲取數據時,就是直 ...
什麼是臨界點?
註意,我要說的問題是非聚集索引的執行計劃從Seek+Lookup變成Table/Clustered Index Scan的臨界點。SQL Server的訪問數據的IO最小單元是頁。
我們知道聚集索引的葉級是數據頁,非聚集索引的葉級是指向數據行的指針。所以通過聚集索引獲取數據時,就是直接訪問聚集索引本身,而通過非聚集索引獲取數據時,除了訪問自身,還要通過指針去訪問數據頁。這個過程就是RID/Key Lookup。而此Lookup是一個單頁操作,即每次使用一個RID/Key,然後去訪問對應的一個數據頁,然後獲取頁上的相應的數據行。可能當前數據頁的有多個數據行是符合查詢要求的,但是一次lookup,只能取當前的RID/Key指定的數據行。所以同一個數據頁,可能要被訪問很多次。例如,現在lookup要去找RID為2,3,5,7,9對應的數據行,而這5個數據行都存在數據頁N上,則數據頁N只少要被訪問5次。
在Seek時,如果要返回N行數據,則Seek操作至少要訪問N次數據頁。當Lookup訪問次數據超過了全表數據頁的總數時,就會出現臨界點。這個時候Scan操作成本要比Lookup低。超過這個臨界點時,查詢優化器一般會選擇Scan替代Seek+Lookup。例如表T有100000行,每頁存放100行,共有1000頁。查詢1000條數據,理論/理想情況下:Scan最少時只需要10次IO,Lookup只少需要1000次IO。
需要註意的是覆蓋索引中不存在RID/Key,而是對應的列值,所以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臨界點什麼時候出現?
前面說的理論和原理上的東西,而實際臨界點的出現由很多因素決定。但主要與表的總頁數相關。臨界點大概出現在訪問頁占全表頁數的25%~33%時。為了直觀,通常把頁數再轉換成行數來分析。轉換時需要註意,前面闡明Lookup是單頁操作,所以頁數=行數。
- 一個表總行數為1,000,000,每頁存放2條行數,共500,000頁。則25%=125,000,33%=166,000。臨界點會出現在125,000頁和166,000頁間。轉換成行表示就是125000/(2*500000)=12.5%,166000/(2*500000)=16.6%。也就是說當返回行數小於62400(500000*12.55)時,很可能會使用Lookup。當返回行數大於83000時,很可能會使用Scan。這個表的行太寬了,一個頁只能存放2行數據,從百分比看起來沒有什麼太大感覺。
- 一個表總行數為1,000,000,每頁存放100條行數,共10,000頁。則25%=2500,33%=3300。轉換成行2500/1000000=0.25%,3300/1000000=0.33%。它的臨界點上限不超過0.5%。也就是說你查詢表中不到0.5%的行數時,會全表掃描。
- 一個表總行數為1,000,000,每頁存放20條行數,共50,000頁。則25%=125,00,33%=166,00。轉換成行表示就是125000/(2*500000)=1.25%,166000/(2*500000)=1.66%。
不難發現,臨界點判斷,對於大表的查詢性能是有很大幫助的。而對於小表而言,幾乎都會是Scan,但是資料庫有緩存機制,小表會完整緩存,掃描影響也不大。
我們能做些什麼?
很容易想到,既然表有Seek對應的索引,我們使用Hint強制使用Seek,問題不就解決了。這個不一定,本來這個問題的出現就是查詢優化器認為Scan比Lookup的成本要低。如果你強制可能會適得其反。SQL Server的查詢優化器是很強大和智能的,除非你嚴格測試過,證明ForceSeek性能更好一些。
示例分析
使用AdventureWorks2012的Sales.SalesOrderDetail。在ProductID列有一個非聚集索引IX_SalesOrderDetail_ProductID。
通過下的查詢可以知道表有121317行,共1237個數據頁,每頁大約存放98行數據。由此我們可以預估一下臨界點在(309行,408行)附近。
select page_count,record_count from sys.dm_db_index_physical_stats(db_id(),object_id(N'Sales.SalesOrderDetail'),1,null,'detailed') where index_level=0
然後再統計一下不同的ProductID在表中行數,好針對性的測試不同ProductID:
select ProductID,COUNT(*) as cnt from Sales.SalesOrderDetail group by ProductID order by cnt
通過上面查詢,我們知道ProductID=882在表中有407行,可以看到它還是使用Lookup的方式。它的IO計數為:
Table 'SalesOrderDetail'. Scan count 1, logical reads 1258
ProductID=751在表中有409行,它就使用了Scan的方式。它的IO計數為:
Table 'SalesOrderDetail'. Scan count 1, logical reads 1246
我們還可以測試其它的返回行數更多的ProductID,如果是掃描的方式則IO都是在1246,如果是Lookup則都會高於1246。證明跟理論還是契合的。
就算500行返回才會超過臨界點,而500行也只占總行數的500/121317=0.41%。也就是說當返回行數超過全表的0.41%時,優化器就認為它的篩選度不夠高了,不用seek+lookup,要掃描了。
總結
1. 當遇到"明明有索引,為什麼會掃描?",臨界點的問題可能是原因之一。
2. 因為存在臨界點,所以非覆蓋非聚集索引的使用率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高。
參考
http://www.sqlskills.com/blogs/kimberly/the-tipping-point-query-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