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友~~ 之前有小伙伴私信我說看源碼的時候感覺源碼很難,不知道該怎麼看,其實這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弄懂一些源碼實現的套路,也就是設計模式,所以本文我就總結了9種在源碼中非常常見的設計模式,併列舉了很多源碼的實現例子,希望對你看源碼和日常工作中有所幫助。 單例模式 單例模式是指一個類在一個 ...
大家好,我是三友~~
之前有小伙伴私信我說看源碼的時候感覺源碼很難,不知道該怎麼看,其實這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弄懂一些源碼實現的套路,也就是設計模式,所以本文我就總結了9種在源碼中非常常見的設計模式,併列舉了很多源碼的實現例子,希望對你看源碼和日常工作中有所幫助。
單例模式
單例模式是指一個類在一個進程中只有一個實例對象(但也不一定,比如Spring中的Bean的單例是指在一個容器中是單例的)
單例模式創建分為餓漢式和懶漢式,總共大概有8種寫法。但是在開源項目中使用最多的主要有兩種寫法:
1、靜態常量
靜態常量方式屬於餓漢式,以靜態變數的方式聲明對象。這種單例模式在Spring中使用的比較多,舉個例子,在Spring中對於Bean的名稱生成有個類AnnotationBeanNameGenerator就是單例的。
2、雙重檢查機制
除了上面一種,還有一種雙重檢查機制在開源項目中也使用的比較多,而且在面試中也比較喜歡問。雙重檢查機制方式屬於懶漢式,代碼如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之所以這種方式叫雙重檢查機制,主要是在創建對象的時候進行了兩次INSTANCE == null的判斷。
疑問講解
這裡解釋一下雙重檢查機制的三個疑問:
外層判斷null的作用 內層判斷null的作用 變數使用volatile關鍵字修飾的作用
外層判斷null的作用:其實就是為了減少進入同步代碼塊的次數,提高效率。你想一下,其實去了外層的判斷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每次獲取對象都需要進入同步代碼塊,實在是沒有必要。
內層判斷null的作用:防止多次創建對象。假設AB同時走到同步代碼塊,A先搶到鎖,進入代碼,創建了對象,釋放鎖,此時B進入代碼塊,如果沒有判斷null,那麼就會直接再次創建對象,那麼就不是單例的了,所以需要進行判斷null,防止重覆創建單例對象。
volatile關鍵字的作用:防止重排序。因為創建對象的過程不是原子,大概會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分配記憶體空間給Singleton這個對象 第二步:初始化對象 第三步:將INSTANCE變數指向Singleton這個對象記憶體地址
假設沒有使用volatile關鍵字發生了重排序,第二步和第三步執行過程被調換了,也就是先將INSTANCE變數指向Singleton這個對象記憶體地址,再初始化對象。這樣在發生併發的情況下,另一個線程經過第一個if非空判斷時,發現已經為不為空,就直接返回了這個對象,但是此時這個對象還未初始化,內部的屬性可能都是空值,一旦被使用的話,就很有可能出現空指針這些問題。
雙重檢查機制在dubbo中的應用
在dubbo的spi機制中獲取對象的時候有這樣一段代碼:
雖然這段代碼跟上面的單例的寫法有點不同,但是不難看出其實是使用了雙重檢查機制來創建對象,保證對象單例。
建造者模式
將一個複雜對象的構造與它的表示分離,使同樣的構建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表示,這樣的設計模式被稱為建造者模式。它是將一個複雜的對象分解為多個簡單的對象,然後一步一步構建而成。
上面的意思看起來很繞,其實在實際開發中,其實建造者模式使用的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有時在創建一個pojo對象時,就可以使用建造者模式來創建:
PersonDTO personDTO = PersonDTO.builder()
.name("三友的java日記")
.age(18)
.sex(1)
.phone("188****9527")
.build();
上面這段代碼就是通過建造者模式構建了一個PersonDTO對象,所以建造者模式又被稱為Budiler模式。
這種模式在創建對象的時候看起來比較優雅,當構造參數比較多的時候,適合使用建造者模式。
接下來就來看看建造者模式在開源項目中是如何運用的
1、在Spring中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Spring在創建Bean之前,會將每個Bean的聲明封裝成對應的一個BeanDefinition,而BeanDefinition會封裝很多屬性,所以Spring為了更加優雅地創建BeanDefinition,就提供了BeanDefinitionBuilder這個建造者類。
2、在Guava中的運用
在項目中,如果我們需要使用本地緩存,會使用本地緩存的實現的框架來創建一個,比如在使用Guava來創建本地緩存時,就會這麼寫
Cache<String, String> 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
.expireAfterAccess(1, TimeUnit.MINUTES)
.maximumSize(200)
.build();
這其實也就是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不僅在開源項目中有所使用,在JDK源碼中也有使用到,比如StringBuilder類。
最後上面說的建造者模式其實算是在Java中一種簡化的方式,如果想瞭解一下傳統的建造者模式,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https://m.runoob.com/design-pattern/builder-pattern.html?ivk_sa=1024320u
工廠模式
工廠模式在開源項目中也使用的非常多,具體的實現大概可以細分為三種:
簡單工廠模式 工廠方法模式 抽象工廠模式
簡單工廠模式
簡單工廠模式,就跟名字一樣,的確很簡單。比如說,現在有個動物介面Animal,具體的實現有貓Cat、狗Dog等等,而每個具體的動物對象創建過程很複雜,有各種各樣地步驟,此時就可以使用簡單工廠來封裝對象的創建過程,調用者不需要關心對象是如何具體創建的。
public class SimpleAnimalFactory {
public Animal createAnimal(String animalType) {
if ("cat".equals(animalType)) {
Cat cat = new Cat();
//一系列複雜操作
return cat;
} else if ("dog".equals(animalType)) {
Dog dog = new Dog();
//一系列複雜操作
return dog;
} els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animalType=" + animalType + "無法創建對應對象");
}
}
}
當需要使用這些對象,調用者就可以直接通過簡單工廠創建就行。
SimpleAnimalFactory animalFactory = new SimpleAnimalFactory();
Animal cat = animalFactory.createAnimal("cat");
需要註意的是,一般來說如果每個動物對象的創建只需要簡單地new一下就行了,那麼其實就無需使用工廠模式,工廠模式適合對象創建過程複雜的場景。
工廠方法模式
上面說的簡單工廠模式看起來沒啥問題,但是還是違反了七大設計原則的OCP原則,也就是開閉原則。所謂的開閉原則就是對修改關閉,對擴展開放。
什麼叫對修改關閉?就是儘可能不修改的意思。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現在新增了一種動物兔子,那麼createAnimal方法就得修改,增加一種類型的判斷,那麼就此時就出現了修改代碼的行為,也就違反了對修改關閉的原則。
所以解決簡單工廠模式違反開閉原則的問題,就可以使用工廠方法模式來解決。
/**
* 工廠介面
*/
public interface AnimalFactory {
Animal createAnimal();
}
/**
* 小貓實現
*/
public class CatFactory implements Animal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Animal createAnimal() {
Cat cat = new Cat();
//一系列複雜操作
return cat;
}
}
/**
* 小狗實現
*/
public class DogFactory implements Animal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Animal createAnimal() {
Dog dog = new Dog();
//一系列複雜操作
return dog;
}
}
這種方式就是工廠方法模式。他將動物工廠提取成一個介面AnimalFactory,具體每個動物都各自實現這個介面,每種動物都有各自的創建工廠,如果調用者需要創建動物,就可以通過各自的工廠來實現。
AnimalFactory animalFactory = new CatFactory();
Animal cat = animalFactory.createAnimal();
此時假設需要新增一個動物兔子,那麼只需要實現AnimalFactory介面就行,對於原來的貓和狗的實現,其實代碼是不需要修改的,遵守了對修改關閉的原則,同時由於是對擴展開放,實現介面就是擴展的意思,那麼也就符合擴展開放的原則。
抽象工廠模式
工廠方法模式其實是創建一個產品的工廠,比如上面的例子中,AnimalFactory其實只創建動物這一個產品。而抽象工廠模式特點就是創建一系列產品,比如說,不同的動物吃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那麼就可以加入食物這個產品,通過抽象工廠模式來實現。
public interface AnimalFactory {
Animal createAnimal();
Food createFood();
}
在動物工廠中,新增了創建食物的介面,小狗小貓的工廠去實現這個介面,創建狗糧和貓糧,這裡就不去寫了。
1、工廠模式在Mybatis的運用
在Mybatis中,當需要調用Mapper介面執行sql的時候,需要先獲取到SqlSession,通過SqlSession再獲取到Mapper介面的動態代理對象,而SqlSession的構造過程比較複雜,所以就提供了SqlSessionFactory工廠類來封裝SqlSession的創建過程。
對於使用者來說,只需要通過SqlSessionFactory來獲取到SqlSession,而無需關心SqlSession是如何創建的。
2、工廠模式在Spring中的運用
我們知道Spring中的Bean是通過BeanFactory創建的。
BeanFactory就是Bean生成的工廠。一個Spring Bean在生成過程中會經歷複雜的一個生命周期,而這些生命周期對於使用者來說是無需關心的,所以就可以將Bean創建過程的邏輯給封裝起來,提取出一個Bean的工廠。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也比較常見,就比如說在Spring源碼中就有很多地方都使用到了策略模式。
在講策略模式是什麼之前先來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我在之前的《寫出漂亮代碼的45個小技巧》文章提到過。
假設現在有一個需求,需要將消息推送到不同的平臺。
最簡單的做法其實就是使用if else來做判斷就行了。
public void notifyMessage(User user, String content, int notifyType) {
if (notifyType == 0) {
//調用簡訊通知的api發送簡訊
} else if (notifyType == 1) {
//調用app通知的api發送消息
}
}
根據不同的平臺類型進行判斷,調用對應的api發送消息。
雖然這樣能實現功能,但是跟上面的提到的簡單工廠的問題是一樣的,同樣違反了開閉原則。當需要增加一種平臺類型,比如郵件通知,那麼就得修改notifyMessage的方法,再次進行else if的判斷,然後調用發送郵件的郵件發送消息。
此時就可以使用策略模式來優化了。
首先設計一個策略介面: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Notifier {
/**
* 是否支持改類型的通知的方式
*
* @param notifyType 0:簡訊 1:app
* @return
*/
boolean support(int notifyType);
/**
* 通知
*
* @param user
* @param content
*/
void notify(User user, String content);
}
簡訊通知實現: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MSMessageNotifier implements MessageNotifie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support(int notifyType) {
return notifyType == 0;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User user, String content) {
//調用簡訊通知的api發送簡訊
}
}
app通知實現:
public class AppMessageNotifier implements MessageNotifier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support(int notifyType) {
return notifyType == 1;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User user, String content) {
//調用通知app通知的api
}
}
最後notifyMessage的實現只需要要迴圈調用所有的MessageNotifier的support方法,一旦support方法返回true,說明當前MessageNotifier支持該類的消息發送,最後再調用notify發送消息就可以了。
@Resource
private List<MessageNotifier> messageNotifiers;
public void notifyMessage(User user, String content, int notifyType) {
for (MessageNotifier messageNotifier : messageNotifiers) {
if (messageNotifier.support(notifyType)) {
messageNotifier.notify(user, content);
}
}
}
那麼如果現在需要支持通過郵件通知,只需要實現MessageNotifier介面,註入到Spring容器就行,其餘的代碼根本不需要有任何變動。
到這其實可以更好的理解策略模式了。就拿上面舉的例子來說,簡訊通知,app通知等其實都是發送消息一種策略,而策略模式就是需要將這些策略進行封裝,抽取共性,使這些策略之間相互替換。
策略模式在SpringMVC中的運用
1、對介面方法參數的處理
比如說,我們經常在寫介面的時候,會使用到了@PathVariable、@RequestParam、@RequestBody等註解,一旦我們使用了註解,SpringMVC會處理註解,從請求中獲取到參數,然後再調用介面傳遞過來,而這個過程,就使用到了策略模式。
對於這類參數的解析,SpringMVC提供了一個策略介面HandlerMethodArgumentResolver
這個介面的定義就跟我們上面定義的差不多,不同的參數處理只需要實現這個解決就行,比如上面提到的幾個註解,都有對應的實現。
比如處理@RequestParam註解的RequestParamMethodArgumentResolver的實現。
當然還有其它很多的實現,如果想知道各種註解處理的過程,只需要找到對應的實現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