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公司移植Linux2.6到一塊ARM11的開發板上,下麵粗略講講移植Linux的一般過程。 一開始的UBOOT的移植不多說了。UBOOT最後有兩種方式進入Linux,一種是使用uImage,可以在引導時附加命令行參數,但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另一種較簡單的是使用tftp將Linux內核載入到0 ...
前一陣子在公司移植Linux2.6到一塊ARM11的開發板上,下麵粗略講講移植Linux的一般過程。
一開始的UBOOT的移植不多說了。UBOOT最後有兩種方式進入Linux,一種是使用uImage,可以在引導時附加命令行參數,但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另一種較簡單的是使用tftp將Linux內核載入到0x80008000(預設起始地址)的地方,然後使用go命令直接跳轉。我使用的是第二種方式,其缺點是調整命令行參數的時候需要修改.config文件,然後強制重新編譯setup.c(可以通過刪除setup.o強制重新編譯)。另外,arm下引導linux時R0和R1寄存器的值是必須設置的,分別為你的CPU(好像是,不記得了)和BOARD類型,否則在Linux剛開始的彙編部分會出錯,這個要註意。http://hovertree.com/menu/linux/
此外,linux也有兩種方式的引導,一種是zImage,另一種是Image。個人意見,一開始移植的時候用Image會更加簡便,雖然tftp下載的時候稍微多耗一點時間,但由於減少了中間的解壓縮步驟,能減少出錯的機會,加快開發進度。
跳轉到Linux之後,由於一開始是一段彙編代碼,所以需要用jtag調試,比如在0x80008000處設置硬體斷點。彙編代碼處主要要做的工作是在記憶體映射表裡添加上串口IO地址的映射,這樣就能夠操作串口輸出調試信息。然後使用C語言在start_kernel的文件里寫一個自己的printk函數,叫做temp_print,具體的代碼可以參考printk的實現。這一階段比較痛苦,因為使用jtag調試彙編很麻煩。一旦temp_print成功輸出,並且Linux進入到start_kernel開始的C代碼中,就可以把JTAG拋棄,全部使用串口輸出調試。
接下來是系統自帶的printk的輸出,因為linux內核自身的調試信息都是通過printk輸出的。這裡主要是要設置linux的命令行啟動參數,包括console和earlyconsole兩個,將它們設置成你需要輸出的串口號,並檢查一下串口驅動的代碼,比如8250.c和8250_early.c兩個文件。
printk成功輸出之後,下一步調系統時鐘中斷。這需要熟悉Linux中關於時鐘中斷的處理代碼,網上的相關資料也需要看一看。看懂之後應該不是很難。
然後可以調試flash驅動和網卡,兩者只要支持一個即可運行根文件系統。一般使用網卡比較簡單一點,也更靈活。網卡啟動之後在命令行參數中設置nfs方式的根文件系統,並把文件系統放在一臺linux的伺服器上面通過NFS導出。這樣,就基本上移植成功了一個最簡單的linux系統。
linux跑起來之後,再根據需要添加flash、lcd等驅動,一個完整的系統就能一步步搭建起來了。
下麵講講我調試的時候遇到的問題:
調試OneNand驅動的時候,需要註意OneNand與Linux之間是通過16位數據線還是32位數據線連接。如果是16位數據線連接,那麼驅動代碼中的memcpy函數就會出錯,因為memcpy預設是按照32方式複製數據的。可以自己重寫一個記憶體拷貝函數,裡面使用unsigned short方式拷貝數據。
調試網卡驅動的時候,要註意實際使用網卡的中斷極性。雖然Linux自帶有大部分網卡的驅動,但中斷極性有可能是反的,需要註意。另外網卡中斷線一般是連在CPU的GPIO上面(比如我使用的SMC91C111),這裡需要根據自己板子的實際連線調整代碼中中斷線的GPIO占用號。並註意防止GPIO線的占用衝突。
linux2.6中多了一個eabi編譯,比如Android上面就經常使用。如果內核使用eabi方式編譯,那麼就必須保證你的根文件系統也是通過eabi方式編譯的,否則在進入/bin/sh的時候內核會出錯,而且不會有任何提示。
推擠:http://www.cnblogs.com/roucheng/p/3470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