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作需要,最近做了很多 BI 取數的工作,需要用到一些比較高級的 SQL 技巧,總結了一下工作中用到的一些比較騷的進階技巧,特此記錄一下,以方便自己查閱,主要目錄如下: SQL 的書寫規範 SQL 的一些進階使用技巧 SQL 的優化方法 SQL 的書寫規範 在介紹一些技巧之前,有必要強調一下規範 ...
由於工作需要,最近做了很多 BI 取數的工作,需要用到一些比較高級的 SQL 技巧,總結了一下工作中用到的一些比較騷的進階技巧,特此記錄一下,以方便自己查閱,主要目錄如下:
SQL 的書寫規範 SQL 的一些進階使用技巧 SQL 的優化方法
SQL 的書寫規範
在介紹一些技巧之前,有必要強調一下規範,這一點我發現工作中經常被人忽略,其實遵循好的規範可讀性會好很多,應該遵循哪些規範呢
1、 表名要有意義,且標準 SQL 中規定表名的第一個字元應該是字母。
2、註釋,有單行註釋和多行註釋,如下
-- 單行註釋
-- 從SomeTable中查詢col_1
SELECT col_1
FROM SomeTable;
/*
多行註釋
從 SomeTable 中查詢 col_1
*/
SELECT col_1
FROM SomeTable;
多行註釋很多人不知道,這種寫法不僅可以用來添加真正的註釋,也可以用來註釋代碼,非常方便
3、縮進
就像寫 Java,Python 等編程語言一樣 ,SQL 也應該有縮進,良好的縮進對提升代碼的可讀性幫助很大,以下分別是好的縮進與壞的縮進示例
-- 好的縮進
SELECT col_1,
col_2,
col_3,
COUNT(*)
FROM tbl_A
WHERE col_1 = 'a'
AND col_2 = ( SELECT MAX(col_2)
FROM tbl_B
WHERE col_3 = 100 )
GROUP BY col_1,
col_2,
col_3
-- 壞的示例
SELECT col1_1, col_2, col_3, COUNT(*)
FROM tbl_A
WHERE col1_1 = 'a'
AND col1_2 = (
SELECT MAX(col_2)
FROM tbl_B
WHERE col_3 = 100
) GROUP BY col_1, col_2, col_3
4、空格
代碼中應該適當留有一些空格,如果一點不留,代碼都湊到一起, 邏輯單元不明確,閱讀的人也會產生額外的壓力,以下分別是是好的與壞的示例
-- 好的示例
SELECT col_1
FROM tbl_A A, tbl_B B
WHERE ( A.col_1 >= 100 OR A.col_2 IN ( 'a', 'b' ) )
AND A.col_3 = B.col_3;
-- 壞的示例
SELECT col_1
FROM tbl_A A,tbl_B B
WHERE (A.col_1>=100 OR A.col_2 IN ('a','b'))
AND A.col_3=B.col_3;
4、大小寫
關鍵字使用大小寫,表名列名使用小寫,如下
SELECT col_1, col_2, col_3,
COUNT(*)
FROM tbl_A
WHERE col_1 = 'a'
AND col_2 = ( SELECT MAX(col_2)
FROM tbl_B
WHERE col_3 = 100 )
GROUP BY col_1, col_2, col_3
花了這麼多時間強調規範,有必要嗎,有!好的規範讓代碼的可讀性更好,更有利於團隊合作,之後的 SQL 示例都會遵循這些規範。
SQL 的一些進階使用技巧
一、巧用 CASE WHEN 進行統計
來看看如何巧用 CASE WHEN 進行定製化統計,假設我們有如下的需求,希望根據左邊各個市的人口統計每個省的人口
使用 CASE WHEN 如下
SELECT CASE pref_name
WHEN '長沙' THEN '湖南'
WHEN '衡陽' THEN '湖南'
WHEN '海口' THEN '海南'
WHEN '三亞' THEN '海南'
ELSE '其他' END AS district,
SUM(population)
FROM PopTbl
GROUP BY district;
二、巧用 CASE WHEN 進行更新
現在某公司員人工資信息表如下:
現在公司出台了一個奇葩的規定
對當前工資為 1 萬以上的員工,降薪 10%。 對當前工資低於 1 萬的員工,加薪 20%。
一些人不假思索可能寫出了以下的 SQL:
--條件1
UPDATE Salaries
SET salary = salary * 0.9 WHERE salary >= 10000;
--條件2
UPDATE Salaries
SET salary = salary * 1.2
WHERE salary < 10000;
這麼做其實是有問題的, 什麼問題,對小明來說,他的工資是 10500,執行第一個 SQL 後,工資變為 10500 * 0.9 = 9450, 緊接著又執行條件 2, 工資變為了 9450 * 1.2 = 11340,反而漲薪了!
如果用 CASE WHEN 可以解決此類問題,如下:
UPDATE Salaries
SET salary = CASE WHEN salary >= 10000 THEN salary * 0.9
WHEN salary < 10000 THEN salary * 1.2
ELSE salary END;
三、巧用 HAVING 子句
一般 HAVING 是與 GROUP BY 結合使用的,但其實它是可以獨立使用的, 假設有如下表,第一列 seq 叫連續編號,但其實有些編號是缺失的,怎麼知道編號是否缺失呢,
用 HAVING 表示如下:
SELECT '存在缺失的編號' AS gap
FROM SeqTbl
HAVING COUNT(*) <> MAX(seq);
四、自連接
針對相同的表進行的連接被稱為“自連接”(self join),這個技巧常常被人們忽視,其實是有挺多妙用的
1、刪除重覆行
上圖中有三個橘子,需要把這些重覆的行給刪掉,用如下自連接可以解決:
DELETE FROM Products P1
WHERE id < ( SELECT MAX(P2.id)
FROM Products P2
WHERE P1.name = P2.name
AND P1.price = P2.price );
2、排序
在 db 中,我們經常需要按分數,人數,銷售額等進行排名,有 Oracle, DB2 中可以使用 RANK 函數進行排名,不過在 MySQL 中 RANK 函數未實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使用自連接來實現,如對以下 Products 表按價格高低進行排名
使用自連接可以這麼寫:
-- 排序從 1 開始。如果已出現相同位次,則跳過之後的位次
SELECT P1.name,
P1.price,
(SELECT COUNT(P2.price)
FROM Products P2
WHERE P2.price > P1.price) + 1 AS rank_1
FROM Products P1
ORDER BY rank_1;
結果如下:
name price rank
----- ------ ------
橘子 100 1
西瓜 80 2
蘋果 50 3
葡萄 50 3
香蕉 50 3
檸檬 30 6
五、巧用 COALESCE 函數
此函數作用返回參數中的第一個非空表達式,假設有如下商品,我們重新格式化一樣,如果 city 為 null,代表商品不在此城市發行,但我們在展示結果的時候不想展示 null,而想展示 'N/A', 可以這麼做:
SELECT
COALESCE(city, 'N/A')
FROM
customers;
SQL 性能優化技巧
一、參數是子查詢時,使用 EXISTS 代替 IN
如果 IN 的參數是(1,2,3)這樣的值列表時,沒啥問題,但如果參數是子查詢時,就需要註意了。比如,現在有如下兩個表:
現在我們要查出同時存在於兩個表的員工,即田中和鈴木,則以下用 IN 和 EXISTS 返回的結果是一樣,但是用 EXISTS 的 SQL 會更快:
-- 慢
SELECT *
FROM Class_A
WHERE id IN (SELECT id
FROM CLASS_B);
-- 快
SELECT *
FROM Class_A A
WHERE EXISTS
(SELECT *
FROM Class_B B
WHERE A.id = B.id);
為啥使用 EXISTS 的 SQL 運行更快呢,有兩個原因
可以`用到索引,如果連接列 (id) 上建立了索引,那麼查詢 Class_B 時不用查實際的表,只需查索引就可以了。 如果使用 EXISTS,那麼只要查到一行數據滿足條件就會終止查詢, 不用像使用 IN 時一樣掃描全表。在這一點上 NOT EXISTS 也一樣
另外如果 IN 後面如果跟著的是子查詢,由於 SQL 會先執行 IN 後面的子查詢,會將子查詢的結果保存在一張臨時的工作表裡(內聯視圖),然後掃描整個視圖,顯然掃描整個視圖這個工作很多時候是非常耗時的,而用 EXISTS 不會生成臨時表。
當然了,如果 IN 的參數是子查詢時,也可以用連接來代替,如下:
-- 使用連接代替 IN SELECT A.id, A.name
FROM Class_A A INNER JOIN Class_B B ON A.id = B.id;
用到了 「id」列上的索引,而且由於沒有子查詢,也不會生成臨時表
二、避免排序
SQL 是聲明式語言,即對用戶來說,只關心它能做什麼,不用關心它怎麼做。這樣可能會產生潛在的性能問題:排序,會產生排序的代表性運算有下麵這些
GROUP BY 子句 ORDER BY 子句 聚合函數(SUM、COUNT、AVG、MAX、MIN) DISTINCT 集合運算符(UNION、INTERSECT、EXCEPT) 視窗函數(RANK、ROW_NUMBER 等)
如果在記憶體中排序還好,但如果記憶體不夠導致需要在硬碟上排序上的話,性能就會急劇下降,所以我們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排序。怎樣做可以減少排序呢。
1、 使用集合運算符的 ALL 可選項
SQL 中有 UNION,INTERSECT,EXCEPT 三個集合運算符,預設情況下,這些運算符會為了避免重覆數據而進行排序,對比一下使用 UNION 運算符加和不加 ALL 的情況:
註意:加 ALL 是優化性能非常有效的手段,不過前提是不在乎結果是否有重覆數據。
2、使用 EXISTS 代表 DISTINCT
為了排除重覆數據, DISTINCT 也會對結果進行排序,如果需要對兩張表的連接結果進行去重,可以考慮用 EXISTS 代替 DISTINCT,這樣可以避免排序。
如何找出有銷售記錄的商品,使用如下 DISTINCT 可以:
SELECT DISTINCT I.item_no
FROM Items I INNER JOIN SalesHistory SH
ON I. item_no = SH. item_no;
不過更好的方式是使用 EXISTS:
SELECT item_no FROM Items I
WHERE EXISTS
(SELECT *
FROM SalesHistory SH
WHERE I.item_no = SH.item_no);
既用到了索引,又避免了排序對性能的損耗。
三、在極值函數中使用索引(MAX/MIN)
使用 MAX/ MIN 都會對進行排序,如果參數欄位上沒加索引會導致全表掃描,如果建有索引,則只需要掃描索引即可,對比如下
-- 這樣寫需要掃描全表
SELECT MAX(item)
FROM Items;
-- 這樣寫能用到索引
SELECT MAX(item_no)
FROM Items;
註意:極值函數參數推薦為索引列中並不是不需要排序,而是優化了排序前的查找速度(畢竟索引本身就是有序排列的)。
四、能寫在 WHERE 子句里的條件不要寫在 HAVING 子句里
下列 SQL 語句返回的結果是一樣的:
-- 聚合後使用 HAVING 子句過濾
SELECT sale_date, SUM(quantity)
FROM SalesHistory GROUP BY sale_date
HAVING sale_date = '2007-10-01';
-- 聚合前使用 WHERE 子句過濾
SELECT sale_date, SUM(quantity)
FROM SalesHistory
WHERE sale_date = '2007-10-01'
GROUP BY sale_date;
使用第二條語句效率更高,原因主要有兩點
使用 GROUP BY 子句進行聚合時會進行排序,如果事先通過 WHERE 子句能篩選出一部分行,能減輕排序的負擔 在 WHERE 子句中可以使用索引,而 HAVING 子句是針對聚合後生成的視頻進行篩選的,但很多時候聚合後生成的視圖並沒有保留原表的索引結構
五、在 GROUP BY 子句和 ORDER BY 子句中使用索引
GROUP BY 子句和 ORDER BY 子句一般都會進行排序,以對行進行排列和替換,不過如果指定帶有索引的列作為這兩者的參數列,由於用到了索引,可以實現高速查詢,由於索引是有序的,排序本身都會被省略掉
六、使用索引時,條件表達式的左側應該是原始欄位
假設我們在 col 列上建立了索引,則下麵這些 SQL 語句無法用到索引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 * 1.1 > 100;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SUBSTR(col, 1, 1) = 'a';
以上第一個 SQL 在索引列上進行了運算, 第二個 SQL 對索引列使用了函數,均無法用到索引,正確方式是把列單獨放在左側,如下: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_1 > 100 / 1.1;
當然如果需要對此列使用函數,則無法避免在左側運算,可以考慮使用函數索引,不過一般不推薦隨意這麼做。
七、儘量避免使用否定形式
如下的幾種否定形式不能用到索引:
<> != NOT IN
所以以下 了SQL 語句會導致全表掃描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_1 <> 100;
可以改成以下形式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_1 > 100 or col_1 < 100;
八、進行預設的類型轉換
假設 col 是 char 類型,則推薦使用以下第二,三條 SQL 的寫法,不推薦第一條 SQL 的寫法
×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_1 = 10;
○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_1 = '10';
○ SELECT * FROM SomeTable WHERE col_1 = CAST(10, AS CHAR(2));
雖然第一條 SQL 會預設把 10 轉成 '10',但這種預設類型轉換不僅會增加額外的性能開銷,還會導致索引不可用,所以建議使用的時候進行類型轉換。
九、減少中間表
在 SQL 中,子查詢的結果會產生一張新表,不過如果不加限制大量使用中間表的話,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展示數據需要消耗記憶體資源,二是原始表中的索引不容易用到,所以儘量減少中間表也可以提升性能。
十、靈活使用 HAVING 子句
這一點與上面第八條相呼應,對聚合結果指定篩選條件時,使用 HAVING 是基本的原則,可能一些工程師會傾向於使用下麵這樣的寫法:
SELECT *
FROM (SELECT sale_date, MAX(quantity) AS max_qty
FROM SalesHistory
GROUP BY sale_date) TMP
WHERE max_qty >= 10;
雖然上面這樣的寫法能達到目的,但會生成 TMP 這張臨時表,所以應該使用下麵這樣的寫法:
SELECT sale_date, MAX(quantity)
FROM SalesHistory
GROUP BY sale_date
HAVING MAX(quantity) >= 10;
HAVING 子句和聚合操作是同時執行的,所以比起生成中間表後再執行 HAVING 子句,效率會更高,代碼也更簡潔
10、需要對多個欄位使用 IN 謂詞時,將它們彙總到一處
一個表的多個欄位可能都使用了 IN 謂詞,如下:
SELECT id, state, city
FROM Addresses1 A1
WHERE state IN (SELECT state
FROM Addresses2 A2
WHERE A1.id = A2.id)
AND city IN (SELECT city
FROM Addresses2 A2
WHERE A1.id = A2.id);
這段代碼用到了兩個子查詢,也就產生了兩個中間表,可以像下麵這樣寫
SELECT *
FROM Addresses1 A1
WHERE id || state || city
IN (SELECT id || state|| city
FROM Addresses2 A2);
這樣子查詢不用考慮關聯性,沒有中間表產生,而且只執行一次即可。
總結
本文一開始花了挺大的篇幅來講解 SQL 的規範,請大家務必重視這部分內部,良好的規範有利於團隊協作,對於代碼的閱讀也比較友好。
之後介紹了一些 SQL 的比較高級的用法,巧用這些技巧確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本文篇幅有限只是介紹了一部分,下篇我們會再介紹一些其他的技巧,敬請期待哦
相關文章
SQL優化之SQL 進階技巧(下)